403 Forbidden


nginx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

夜雪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夜雪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1

夜雪鉴赏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而且暗示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气温不会上下降,待到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已多时。不仅“冷”是写,“讶”也是在写,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下得大、积得深,是积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

  后两句“夜深知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诗写夜的不多,这与本身的特点有关。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共有诗(2585篇)

猜你喜欢

虞美人 其三

宋代张元干

菊坡九日登高路。往事知何处。陵迁谷变总成空。回首十年秋思、吹台东。

西窗一夜萧萧雨。梦绕中原去。觉来依旧画楼钟。不道木犀香撼、海山风。

登景山落霞亭二首 其一

明代宗臣

雪后登山落木繁,朱霞犹自出天根。奇峰断石频停马,绝壁枯枝乱挂猿。

桂树千秋怀旧国,浮云何处望中原。蓬莱东去未为远,吾欲簌风叩日门。

旧吏杨时哲王宪相从久入京时复一至执轴乞诗书往事分题各四首予之 其三

庞嵩

木密林中出凤梧,相年腊味称提壶。寻幽更着东瓜步,羡尔能从亦壮夫。

绮罗香 秋柳

清代杜贵墀

断槛扶慵,危桥倚困,日日无情烟雨。旧识萧娘,不是者般眉妩。

直瘦到、金缕衣宽,断魂比、玉门关苦。念漂萍、泊絮都非,斜阳空付乱蝉语。

端午次韵和徐改之

于石

榴花灼烁露初乾,乍试香罗怯晓寒。

自古独醒多见忌,与君一醉笑相看。

秋日闭关 其四

明代李之世

夜长睡不著,起坐索衣添。莫道秋无信,凉飔已入檐。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